摘要

 

    印章文字的刻製不外分為陽文及陰文兩大類其中陽文亦稱為朱文在古璽印中有許多精美的朱文印例可供參考及欣賞而漢印例則絕大部分皆為白文因其用途是用來蓋在封泥上以封緘書信公文使用但也有少許的吉語朱文印線條婉轉流利很具有藝術美感到了魏晉之後印章的使用有了較大的變化他從蓋在泥塊的功用轉化為鈴印在素上所以朱文印例便逐漸增多這個時期的印章印面加大以官印為主而鮮少私印所使用的文字彎曲盤繞是為「繆篆」和「小篆」的結合體。有些盤曲過甚者,便以「九疊文」印章稱之。一直到了元代的趙孟頫高舉復古的精神,印篆的文字才逐漸恢復秦代小篆的模樣。使用秦小篆(玉箸篆)入印,其藝術美感的展現在章法上是停勻舒展,平和遒勁;在刀法上表現是不激不厲,凝歛挺直。特別適合用於收藏章及典雅的書畫作品上。明清兩代便有許多出名的印人在這種風格上多所發揮。知名者如:鄧石如、吳讓之、趙之謙、黃牧甫、徐三庚、趙時棡、王福庵、陳巨來、、、等諸位名篆刻家。

   

    踵前賢之精神及繼承清末民國時期細朱文印的高度技法發展,渡海來台的前輩印人中,便有數位在細朱文印上有諸多的嘗試及創作。本文旨在將細朱文印例作一種較為系統化的分類,並且在刀法的刻製上作一些分析。遂將研究對象聚焦在王壯為及曾紹杰兩位篆刻名家上。一方面是這兩位篆刻名家在刻製的細朱文印上多所發揮,所借鑑的印例風格豐富,且在刀法章法上的運用也各有特色,互相參照比較發現有許多異同點。這便構成這篇小文的主軸:以朝代風格細朱文為大別,再針對兩位名家的作品進行較細微的剖析。也讓我們能更進一步了解名家在創作時嘔心瀝血的安排,及設計創作上所能掌握的重點及可能的變化性

 

 

 

 

 

 

〈關鍵字〉細朱文、王壯為、曾紹杰

 

前言

 

中國的篆刻藝術表現真可謂淵遠流長百家紛陳歷代章法皆有其特色並

產生各種不同的印章型制唐宋之前的印章用途若非官方即私人使用鮮少有文人意識及書畫專用的印璽而到了元朝的趙孟頫因文人性的藝術涵養極高他提出印章的文字應該以秦小篆為依歸的復古思想再加上吸收唐宋官印的婉轉流利並調整當時官印盤曲過甚的缺點如此才逐漸奠立朱文印的人文風格這個時期的用印是由文人篆印或設計然後再由專人刻製因其印材多為銅玉等堅硬材質所以自篆自刻的情況還未形成風氣直到王冕發現花乳石也可以用來刻製印章之後才開拓文人治印的方便之路趙孟頫提倡以秦小篆(玉箸篆)入印,其風格是典雅流暢,圓潤柔美而廣受喜愛,世以元(圓)朱文印稱之。清代大篆刻家趙之謙則將此種風格的印章朝代往前追溯至六朝,其朱文印「鏡山」邊款中即提出[1]

「六朝人朱文本如是,近世但指為吾趙耳,越中自童借庵,家芃若後,知古者亦尟,此種已成絕響,曰貌為曼生、次閑,沾沾自喜,乃真不知有漢,何論魏晉者矣。為鏡山刻此,即以質之,丁巳十月,冷君。」

 

    元明時期可說是文人篆刻藝術的奠基期,而清代可說是全盛期。因其一方面是篆書表現大興其道,二方面是文字學受到許多學者的注重及研究,其三是文人利用石材,很方便地將自己的藝術理念創作出來。民國之後的篆刻水準是承續清代的脈動而來的,但學者益精,從者愈眾,逐漸有分工體系的呈現。本文的討論主題是細朱文,而不是僅僅限制在細圓朱文這一項目上。本文細朱文的討論範圍則採較為廣義的定義[2],可以上溯古璽朱文印、唐宋官印、宋元細元朱文當然也在內。而後皖派的「以書入印」的思想,則創作出更多精美的細朱文印章。另外浙派則改圓為方,以漢印平直的結構來表現出平正寓奇的美感,和皖派較大的差別在於用切刀表現出較蒼澀樸拙的線條質感。但浙派的古璽細朱印風則高古典雅,特別耐人尋味。「印外求印」則是篆刻藝術表現的另一種面向,運用在細朱文的表現上則以漢金文及近代出土的甲骨文特別的突出,本文探討的主題便聚焦在這幾種類型上。

 

王壯為(1909~1998)先生,中國河北易縣人,本名沅禮,晚年則使用漸齋,

並用「玉照山房」為其書齋名。其篆刻早期受到趙之謙及黃牧甫的影響較多,所以可以看出其朱文的結體勻整大方,篆法自然,用刀於順暢外更增添一種猛利隨興。不拘泥於小節,能隨緣變化,生動流美。又受到吳昌碩及齊白石的印風及運刀影響,顯得更為勁健樸厚。另外又廣泛涉獵盟書及帛書等新出土的文字,銳意改革,實踐清代印人「印外求印」的精神。著作有〈〈玉照山房印選〉〉、〈〈石陣鐵書室鐵書朱墨印拓選存〉〉、〈〈書法研究〉〉、〈〈書法叢談〉〉、〈〈王壯為九十自壽作品集〉〉等,在書印的論述及作品上的發表可說是非常豐富。因為壯公取資借鑑的資料非常豐富,所以其創作的篆刻作品中,細朱文類的表現便極為多樣化。舉凡古璽、唐宋元風、漢金文風格,或者甲骨及鳥蟲篆皆多所涉獵,這便提供一個很好的比較研究資料。

 

    曾紹杰(1911~1988)先生,中國湖南湘鄉人。本名少杰,字昭拯。號萬石君,其所居之處名昆吾室或萬石堂。早歲學習篆刻取〈〈小石山房印譜〉〉以朱墨摹擬之。其所刻製印章法宗漢印,取其渾穆規整之意趣。二戰於重慶期間印章風格逐漸多元化發展,因其上窺周秦古璽風格,並吸收明清流派印風的優點。逐漸形成紹公精深廣博的多元篆刻表現。其印作先後編輯成〈〈曾紹杰印存〉〉及〈〈曾紹杰篆刻選輯〉〉。另外紹公對於篆刻教育的推廣不遺餘力,他親自整理編印了幾冊印譜及書法集。這包含「喬大壯印蛻」、「糜硯齋印存」、「安持精舍印存」、「增選黃牧甫印存」、「清黃牧甫篆書兩種」、「璽印精選」。以上這些印譜及書刊,其編輯及印刷皆詳膳精美,為後來學子提供非常良好的範本。由於曾先生大量地整理名家及各朝代精美的篆刻作品,眼界極寬廣。其所作印路便極為廣闊,尤其善取唐宋官印中疊曲的「九疊文」印風作為轉化,開拓文人印風的新風格,於整中又帶有飄盪的意趣,可說是博學善變的典範。

 

    王壯為先生及曾紹杰先生均是極度專注在印學創作及思考的篆刻家,尤其細審其篆刻作品及表現形式,便可很容易地發現他們如何地靈活運用各種資料來入印,真正實踐「印外求印」及「以書入印」的精神。劉平衡先生曾提及[3]王壯為先生的教育觀:

「他不要學生完全照他的方式做,他曾訓示:學一個人的東西若只像一個人,就不是很好的學習態度。」

    另外曾紹杰先生也在〈〈曾紹杰篆刻選輯自序〉〉中提及[4]

「明清之世,名家輩出,流派以興,面貌攸別,短長互見,學者如囿於一家,恒窮年而不能自拔,必也轉益多師矣。」

    從以上二段的論述說明便可以看出壯公及紹公在創作的思路是極寬廣,能胸懷百家,並具海納百川的氣度。廣泛地吸收養分之後,再經由自己的創意表現發揮展現出自己的獨特風格,誠善學者不屈從於一家之言,一家之學。博求而約取,如蜜蜂釀蜜般才能展現藝術精華,這種精神是最值得吾輩借鑑學習的。

小結:

    前述文章分析了壯公及紹公兩位名篆刻家的各類細朱文的印作,雖說此類作品在他們全部的創作中不算最大宗,但卻可以看出名家們是如何將自己的藝術理念貫注到作品中的。類別形態上雖然稱不上完整周全,但精神態度卻在這些出類拔萃的作品上展露無遺。現以下表略加整理壯公及紹公在這一系列印章作品中所呈現出的篆刻特點並分析其大要,希望透過章法、篆刻及刀法這三種篆刻主要核心元素,來了解兩位名家的相同相異點。藉由進一步的歸納來掌握住創作時的重點及方法,將會為台灣的篆刻發展推供較好的借鑑及範本,為學習者提供一條可大可久的明確學藝之途。

 

分析種類

王壯為

曾紹杰

章法

章法嚴謹凝斂,無鬆散之貌。定稿上石反覆思考,多次審度。習古而不泥古,掌握藝術表現大原則之後即大膽創發,一往無前。

章法設計極度嚴格,積稿盈尺。調整定稿精細詳實,尋求最小失誤,毫釐不差。受喬翁影響甚大,佈稿特色風格畢顯

篆法

廣泛學習歷代名印及明清諸大家風格,尤受皖派、浙派及吳昌碩等大家影響最強烈。對於篆刻文字的處理極擅於以書入印的表現手法,充分展現出線條虛實輕重的美感。

涉獵各朝代印風極豐,在加上編纂各類篆刻工具書,識見極為廣博。寢饋於漢印、細圓朱文風格再加上獨出機杼的唐宋元官印風,可說在當時印壇一時無二。清以後篆刻家受黃牧甫影響最大,民國之後則首推喬大壯。

刀法

行刀風格爽朗,有燕趙男子氣概。印稿寫定,並以適當刀法順勢完成,求得一種漸進自然的藝術效果。刀法具爆發性及衝擊性,產生的篆刻線條極富生趣。

刀法嚴謹穩妥,且因為是為了完成章法設計而服務,故行刀態度規矩、速度不快。產生的線條較潔淨光挺,粗細較為均勻,表現出銅鑄印的高古風格。反之,崩蝕甚多的線條運用頻率則較為少見。

 


[1]韓天衡編著:《歷代印學論文選》,p755,杭州,西冷印社出版社,19998月。

[2] 一般常見到的細朱文即是指「細圓朱文」,但本文不打算囿於此狹隘範圍,逕直以印篆形態表現出細線條的朱文印風即為討論範圍。

[3]王大智: 《王壯為先生八十八上壽祝賀集》,p100,台北,崑岡文化,1996年。

[4]陳永源主編:《書印雙絕–曾紹杰書法篆刻研究展專輯》,p106,台北,國立歷史博物館,20003月。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stephe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