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兆申刻對章圖一.jpg 圖一 江兆申先生刻周澄對章

量今酌古情何限—訪鏡秋書屋主人談印

                                        口述整理:施伯松、李存禾

                                              攝影:張峰碧

    2010年五月中旬,本刊編輯小組很榮幸地拜訪鏡秋主人—周澄教授。周教授1941年出生於台灣宜蘭礁溪,從小便展現出其藝術長才。初中從康在山(灩泉)先生習詩學書。高二就讀頭城中學時,適遇江兆申教授時任國文教席,因之有了最佳學習機會。江公教學極嚴謹,當時的補充教材(如:古文觀止)是用刻鋼板而後油印的,所書字體即是歐陽詢的規整小楷,這給于周澄教授很大的刺激及啟迪,奮而努力臨摹,頗獲江公賞識。再加上在校成績優異,曾獲得江公贈畫一幅以資鼓勵。另外,因高中同班吳姓同學的父親在頭城街上開刻印鋪,周教授去參觀後便興起自行刻印的念頭。正巧周教授的父親經營大理石礦的買賣,也曾從韓國進口硬度較低的滑石,這便給于周教授一個很好的篆刻材料。這期間周教授曾為家兄刻姓名章,至今留存,彌足珍貴。

    1961年,周澄教授考上師大美術系,時江公亦轉任台北市成功中學國文教席。因緣際會,周教授便有機會和江公同住,朝夕相處學習了一年多。這段陪伴江公的時光是極為珍貴的,雖說是陪侍在江公身旁當書僮,但能夠有耳濡目染的第一現場近距離學習實在可貴。舉凡詩、書、畫、印及各種相關知識、基礎理論,周教授在這段時光中都得到良好奠基的機會。同時也因江公交遊廣泛,而認識當時書篆名家,如:李大木、陳丹誠、曾紹杰……等。

    接著周澄教授開始分享他學習篆刻的心得。雖然讀師大美術系時是王壯為先生指導篆刻課程,但周教授認為他受到江公的治印思想影響最大。江公刻印的方式是切刀法,拿刀如筆,一刀一刀順勢將線條完成。在一次偶然珍貴的機會下,江公即席為周澄教授示範刻印,他不立印稿,提刀便刻,俄頃便完成周教授的姓名章。周教授並分享,諸如:刻邊款、蓋印、調製印泥…等學問也是受到江公的指導啟發的。

    所以說周教授是受到江公切刀法刻印極深影響的。圖(一)即是江公為周教授刻的姓名章,渾璞大氣而少雕飾。歷代切刀法發揮地最為淋漓盡致的,莫非清代浙派八家,所以周教授的某些作品也有濃厚的浙派風格,如圖(二)「興懷」一印。此印線條具體表現出屋漏痕一波三折的趣味,布局穩妥且耐人尋味。而另外一方面周教授也受到虞山派很深的影響,其因緣是江公向吳平先生借閱一套鄧散木油印印拓的通信稿,其中有許多精彩的印例,江公就請周教授用蠟紙雙鉤填墨,將印稿全部摹了一套。這一次的訓練讓周教授對鄧散木的印章有更深入一層的認識及體會。例圖(三)「不負山靈」一印,就充分表現出虞山派章法疏密輕重虛實的趣味!

興懷圖二.jpg 圖二 興懷

不負山靈圖三.jpg 圖三 不負山靈

    特別值得注意的是,周教授在篆刻表現意圖上有兩大方向。其一是將江兆申先生的印風和鄧散木的印風相融和,這一類的代表作如圖(四)「茶甌香篆小簾櫳」一印。其。其邊款云:「曾讀放翁詞(疑為辛棄疾詞)有云:少日春懷似酒濃,插花走馬醉萬(千)鍾,老來(去)逢春如病酒,唯有茶甌香篆小簾櫳。記老來情懷,頗得真性情。戊子周澄。」這方印具浙派切刀法特性,並結合虞山派篆法的形神,再加上「小」及「櫳」兩字章法的巧妙避讓、「篆」字的局部放大,造成視覺上的變化,是很成功的一方印。其二是將畫意融入篆刻,尤其是大小篆的合併使用,並使畫面章法達成和諧。如圖(五)「量今酌古情何限」。其邊款云:「量今酌古情何限,壬戌五月刻板橋句。蓴波周澄誌於鏡秋書屋鐙下。」這方印的篆法中,明顯可見「古」、「情」、「今」及「限」都是大篆的寫法,而另外三個字則透過周教授的巧思,將小篆的寫法活潑化,而和大篆四字相融無間,這種大小兩篆混用而能合拍不扞格的設計巧思,應該是周教授篆刻功夫的高度表現。

茶甌香篆小簾櫳圖四.jpg 圖四  茶甌香篆小簾櫳

量今酌古情何限圖五.jpg 圖五 量今酌古情何限

 

    在這一次的訪談中,周教授還和我們分享其學習的「母體子體論」。比如說以書法學習為例:學隸書以「張遷碑」為母體,花最大的功夫打進去,當一段時間後便跳出來習「西狹頌」或「石門銘」。然後再回去練「張遷碑」,經過一段醞釀時間再跳出來學「禮器碑」或「曹全碑」,然後再回到母體「張遷碑」的學習。如此一來,自己本身的藝術創作表現便能漸變自然,先透過內化的質變而後外顯為作品的表現樣貌。這種學習方式也可以矯正時下太想表現,太標新立異求速成的投機心態。這席話語重心長,提醒吾輩藝術作品的成熟要如培養小孩一般,不斷呵護並提供良好養分知識。絕不能如打抗生素、生長速的雞或牛一般,只想速成而最後殘害人類的健康。在訪談中,周教授也大方的和我們分享他的收藏品,如:田黃套章、老性白芙蓉套章、各種青田石,真是洋洋大觀。吾輩看了真是嘆為觀止。最後還拿出江兆申教授所刻的老坑龍尾硯硯銘供我們參考。最終在我們細細品茗及不斷地讚嘆聲中,完成這一次緊湊卻又豐富的訪談之行,期待有下一次的請益機會,更感謝周澄教授無私的分享及說明。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stephen 的頭像
    stephen

    施伯松個人部落格The Blog of Shih Po-Sung

    stephe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